莫霍面

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,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,故以他的名字命名,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,简称莫霍面(或莫氏面)。

地幔与上下层不同物质的分界处称为不连续面。外面的被命名为莫霍不连续面,深处的则是古登堡不连续面。在莫霍面上,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,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,地幔物质密度、硬度大于地壳。此面以上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,密度约2.9×10^3kg/m^3;此面以下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,密度约3.1-3.3×10^3kg/m^3。莫霍面温度为400-1000/℃。

20世纪以前,人们把地球当作一个内部比较均匀的大圆球。这种错误认识被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、气象学家安德里亚·莫霍洛维奇所纠正并推翻。

1909年10月8日和10日,巴尔干地区库勒巴山谷连续发生地震,莫霍洛维奇在研究中惊奇地发现,某些地震波到达观测站的时间比预计的要早,因此他推断地球的结构是分层的。在地下约50千米处,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。

经过认真分析,他假定地下约50千米的地下物质并不均匀,认定地球的最外层地壳是覆盖在一层质地比较坚硬的岩层之上,而且两层之间不是逐渐过度而是明显划分开的。

这样一个界面,后来根据发现者的姓氏命名,叫做莫霍洛维奇界面,又称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,简称莫霍界面、莫霍面。

莫霍洛维奇界面就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。莫霍界面以上,就是通常说的地壳,界面以下一定的深度为地幔。 莫霍洛维奇的发现公布后,不少地震学家又进行大量研究,证实了在欧洲地表附近,地震波传播速度为5.6千米/秒,离地表深度50千米处为5.9千米/秒。超过50千米后,地震波传播速度不是缓慢增加,而是猛增到7.9千米/秒。

后来又发现,不仅巴尔干地区和欧洲地区如此,其他地区地下深处26—60千米处,都存在类似情况。 随后,地壳和地幔的概念提出,被人们普遍接受、证实,人们对地球分层开始有了明确的划分。


文章作者: 物探网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物探网 !
 上一篇
古登堡面 古登堡面
在软流层之下,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,属于地幔圈。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,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(S波及横波,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)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。P波(指纵波)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。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
2012-04-27
下一篇 
地球体 地球体
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形体,即地球的真实形状。据卫星观测,地球南北半球不对称,北极凸出,南极凹进;中纬度南半球凸出,北半球凹进,形状不规则。
2012-04-27
  目录